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研室创建于1958年,所在的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于198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入选自治区重点学科,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被批准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研室负责的农学本科专业为自治区品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首批国家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学术队伍:教研室现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者”1名,自治区深入生产第一线先进个人2名,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二层人选各3名,“111”工程二层人选1名,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及产业创新团队各2个,“草原英才”6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2人。有多人担任中国或内蒙古农学会、作物学会、耕作制度研究会、立体农业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理事或秘书长等职务。
教学工作:几十年来,教研室始终把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已为研究生开出了学位课、专业课、专题课等课程10余门类,为本科生开设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9门类。所承担的农学本科专业课程《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均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农业生态学》为校级精品课程。
科研项目及成果:教研室始终面向自治区农业生产建设,以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保护性耕作为中心,实行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三结合,在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上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和应用价值的重大成果。2001年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教育部人才基金项目1项,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公益性行业科技8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教育部春晖计划、自治区科技攻关、丰收计划、科技推广等各级各类项目4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三等奖各1项;自治区丰收计划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呼和浩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全区进行新技术开发和成果推广10余项,为自治区农业生产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教材与论著:本教研室是《作物栽培学》、《农作学》、《农业生态学》、《农业信息技术》、《农业发展原理》、《农学概论》等全国统编教材和《中国玉米栽培学》、《中国耕作制度70年》、《中国粮食安全研究报告》、《马铃薯生产实用技术》、《农牧交错风沙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燕麦抗逆性研究》、《饲用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青贮玉米研究》、《无公害小麦安全生产手册》等论著的主编、副主编和参编单位,先后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近十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学术会议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50余篇,SCI、EI、ISTP收录30余篇。
实验室建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实验室成立于1958年,下设寒旱区作物生理生态、马铃薯栽培生理、经济作物栽培生理、耕作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作物节水栽培、作物绿色精准栽培、药用植物繁育与栽培、生态农业与耕地保育8个研究室,拥有大中型仪器设备100多台套。主要承担农学专业本科生《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农业生态学》等专业课程,以及《农事操作》、《植物生产基础》等实践课程的实验(习),也是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实验场所。此外,先后建设的“农业部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内蒙古自治区作物栽培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燕麦工程研究中心”等,为本学科的研究生、本科生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条件。